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,请问加快构建国家水网,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方面有什么进展?有哪些代表性工程?发挥了什么效益?谢谢。
张祥伟:
谢谢你对国家水网的关心。加快构建国家水网,党中央、国务院高度重视,社会各界也非常关注。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《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》的部署,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,按照“系统完备、安全可靠,集约高效、绿色智能,循环通畅、调控有序”的国家水网要求,以联网、补网、强链为重点,加快国家水网建设。从进展来看,主要是三个方面:
首先,加快形成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骨干输排水通道。从国家水网大动脉来讲,南水北调东、中线建成以来,累计调水量超过698亿立方米,直接受益人口1.76亿。2022年,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,拉开了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帷幕。同时,西线工程的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推进。从国家水网骨干输排水通道来看,2022年以来,引江济淮、引汉济渭、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等一批重大的引调水工程实现了通水,开工建设了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,这涉及两个省,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,是前年开的,还有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,是去年开的,还有吉林水网的骨干工程,以及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,这些工程的建设将为流域、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。比如,淮河入海水道二期,这是沿淮人民翘首以盼的战略性防洪工程,将历史性地解决淮河下游泄洪不畅的问题。引江济淮工程将惠及安徽、河南两个省55个县区近5000万人,构建江淮水运大动脉,将成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。今年1月通水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,有力保障粤港澳大湾区3200万人口的供水安全,并为香港提供应急备用水源。
第二,积极推进国家水网重大结点工程建设。2022年以来,开工建设黑龙江林海、重庆向阳、云南桃源、湖北姚家平、安徽凤凰山等20项大型水库,将在国家、区域、省级水网中起重要的调蓄作用,同时,开工建设了江西大坳、广西大藤峡、安徽怀洪新河等13项大型灌区,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。
第三,统筹推进省市县级水网建设。目前,全国31个省份省级水网建设规划印发实施,水利部启动了省、市、县级水网先导区建设,通过先导区示范带动作用,推进各层级水网建设,加快构建城乡一体、互联互通的国家水网体系。同时,按照新质生产力的要求,我们正在加快推进数字孪生水网建设。
这两年建设的大型引调水、水库和灌区,将新增供水能力190.7亿立方米,什么概念呢?相当于目前南水北调中线供水能力的2倍;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681万亩,相当于两个多都江堰灌区。
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推进国家水网建设。水利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部署,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,全面推进国家水网建设,优化水资源配置,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水安全保障。谢谢。
问答7
中国新闻社
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事关民生福祉,请问水利部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?下一步将开展哪些重点工作?将实现哪些新目标?谢谢。
陈明忠:
谢谢中新社记者的关注。水利部会同各地和有关部门全面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部署,大力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,到2023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%,九成的农民都喝上了自来水,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60%,规模化就是供水规模达到千吨万人的规模。主要有几项进展:
一是确保农村群众饮水安全方面,打赢了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战,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到2020年底全面解决了1710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,妥善解决了1095万农村人口饮用高氟水、苦咸水的问题。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在应对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等自然灾害过程中,全力保障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。
二是持续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。10年来,累计完成工程建设投资达到5556亿元,解决了1.3亿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,巩固提升了5.1亿农村人口的保障水平。到2023年底,全国建成农村供水工程563万处,供水服务人口达到8.7亿。
三是积极探索创新资金筹措模式。在各级财政投入的同时,指导地方两手发力,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了农村供水工程建设。比如,近三年共落实资金3049亿元,用于农村供水工程建设,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、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等投资占比接近80%。
四是建立健全管理体系,落实农村饮水安全“三个责任”“三项制度”,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面定价收费,中央财政安排维修养护补助资金,支持地方加强农村供水工程的维养。
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推动全面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标志。下一步,水利部将指导各地全面推进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。
一是规划引领。组织各地编制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。
二是以县域为单元。整县制推行“3+1”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,“3”就是优先推进城乡一体化、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,因地制宜实施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改造等这三种建设模式,最大程度实现城乡供水同源、同网、同质、同监管、同服务。“1”就是实现县域统管、专业化管理全覆盖的管护模式。
三是加强水质保障。深入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,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,配套完善净化消毒的设施设备,强化水质自检和巡检,确保农村供水水质安全。
四是牢牢兜住底线。探索建立平急两用的农村供水应急保障体系,健全农村供水问题快速发现和应急响应解决机制,确保发现问题及时得到解决,动态清零。我们定的目标,到今年年底,自来水普及率再提升两个百分点,提升到92%,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提高三个百分点,达到63%,大大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。谢谢。
问答8
新华社???????
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之一,能否介绍一下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情况,具体措施有哪些?产生了哪些成效?
于琪洋:
感谢新华社记者的提问。地下水超采治理是国家水安全保障的重要内容。2014年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,以受水区作为重点,水利部会同有关部委和北京、天津、河北等省市开展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;2019年、2023年,水利部、财政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农业农村部两次联合印发实施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方案,以三年作为一个周期,采取了节约用水、水源置换、严格管控等措施,全力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
首先,强化节约用水。全面落实《国家节水行动方案》,深入推进全方位节水,包括工业、农业、生活、城镇各方面的节水,尤其是推动农业的全方位节水,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和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,推广农艺节水措施和耐旱作物品种。2019年以来,京津冀新增农业节水灌溉面积936万亩,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面积412万亩。
其次,加大水源置换力度。充分利用当地水,用好引长江水、引黄河水等外调水,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,在华北地区7个水系、55条河湖持续开展常态化补水和夏季集中补水,开展深层地下水人工回补;同时扩大供水管网的覆盖范围,用地表水置换华北地区地下水水源,累计关停29万眼机井。
第三,严格地下水管控。落实《地下水管理条例》,严格地下水禁采区、限采区管理。开展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,持续加强对无证取水、超许可取水问题查处。加快推进地下水取水监测计量体系建设,具备安装条件的规模以上地下水取水口基本实现计量全覆盖。同时,建立地下水水位变化通报机制,对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比较大的进行定期通报,压实地方政府地下水治理责任。
经过多年治理,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得到有效缓解,华北地区地下水状况和河湖生态面貌不断改善。2018年以来,累计为华北地区补水338亿立方米,其中回补地下水量超过130亿立方米。永定河、潮白河、大清河、滹沱河、南运河等华北主要水系先后实现了水流全线贯通。永定河实现了全年全线有水,白洋淀生态水位保证率达到100%,京杭大运河连续两年实现了全线水流贯通。2023年华北地区补水河流有水河长增加到2722公里,比2018年增加了2倍,形成水面面积779平方公里,增加了1.2倍。同2018年相比,2023年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2.59米,深层承压水水位平均回升7.06米。总体来看,华北地区大部分河湖做到了有水、有流动的水、有干净的水,治理区地下水水位总体回升。
下一步,水利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,持续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,完善地下水超采治理与管理保护长效机制,努力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利用,促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。谢谢。
问答9
香港紫荆杂志
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水旱灾害多发频发,并且灾害突发性、不可预见性日益突出,请问水利部是如何有效应对的?谢谢。
刘伟平:
感谢您的提问。对于中国水利,对于保障国家水安全来说,水旱灾害防御、防汛抗旱是绕不开的话题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自古以来,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、北缺南丰,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。正如您刚才所讲,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、气候条件,我国特殊的水情决定了水旱灾害多发频发。特别是近年来,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,水旱灾害趋多趋频趋强,给我们防御工作带来的难度更大、任务更重。
水利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“两个坚持、三个转变”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,主动适应极端水旱灾害频发态势,着力构建完善水旱灾害防御“三大体系”,以防御措施的确定性、系统性、前瞻性,应对和防范水旱灾害发生的随机性、突发性、致灾性,筑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防线。刚才我提到了“三大体系”:
第一个体系,健全流域防洪工程体系。从流域整体着眼,准确把握流域特点及洪水特征,科学布局和加快推进各类防洪工程建设,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,增强洪水调蓄能力,确保分蓄洪区蓄洪滞洪功能。目前,已建成以水库、河道及堤防、蓄滞洪区为主要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,我国大江大河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。
第二个体系,完善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。加快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、雨量站、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“三道防线”,实现云中雨、落地雨、本站洪水监测预报,加强降雨产汇流及洪水演进等模型研发应用,不断延长洪水预见期、提高洪水预报精准度,持续提升预报、预警、预演、预案“四预”能力。目前,南、北方主要河流洪水预报精准度分别提升到90%和70%以上。此外,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2076个县,全部建设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。
第三个体系,构建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。锚定人员不伤亡、水库不垮坝、重要堤防不决口、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和确保城乡供水安全的目标,贯通雨情汛情险情灾情“四情”防御,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“四预”措施。依法严格落实防汛抗旱责任,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,滚动更新各类防御预案方案,强化流域水工程统一联合调度,狠抓水库和在建工程安全度汛、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防御、蓄滞洪区运用等关键环节防御措施落实;加强中长期旱情预报,提前储备、科学调度抗旱水资源,最大限度减轻水旱灾害损失。
依托逐渐完善的水旱灾害防御“三大体系”,我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了整体性跃升。在防洪方面,我们成功防御了2020年长江流域性大洪水,2021年黄河中下游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秋汛,2022年珠江流域北江1915年以来最大洪水,特别是去年也就是2023年,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、亲自指挥下,我们取得了防御海河流域1963年以来最大流域性特大洪水的重大胜利,这也写入了今年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。在抗旱方面,我们战胜了2021年至2022年度珠江流域秋冬春连旱、2022年长江流域夏秋连旱等严重的干旱灾害。近十年(2014年—2023年)我国洪涝灾害损失占GDP的比例由上一个十年(2004年—2013年)的0.51%下降到0.24%,年均作物因旱受灾面积、因旱粮食损失分别降低了56.7%和51.6%。可以说,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。谢谢。
邢慧娜:
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,感谢几位发布人,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,大家再见!
来源:国新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