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华体(中国)>产业资讯
     
【政策导读】北京市发布"十四五"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,提出5方面20项任务
2022-03-04

近日,市政府印发了《北京市"十四五"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。《规划》以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明确了"十四五"时期本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思路、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。 

《规划》着重突出"三个聚焦 

一是聚焦"以人民为中心"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。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"形成首都基础设施适度超前、相互衔接、满足未来需求的功能体系"要求,从百姓感知视角编制规划,使规划内容更符合百姓多层次需求,让规划不仅是交通、能源、水务等基础设施行业领域的任务和指标,更是百姓看得懂、能感知的多领域整体建设、融合发展、协同提质的综合图景,力争打造有温度的基础设施。 

二是聚焦首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要求。围绕"减量发展",突出基础设施对优化首都城市空间格局的支撑作用,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,统筹提升区域承载能力。围绕"提质增效",突出核心区、重点功能区等区域基础设施服务品质提升。发挥科技引领作用,提升智慧服务管理水平。围绕"绿色低碳",突出基础设施对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作用,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总体目标。围绕"安全韧性",突出基础设施对韧性城市的支撑作用,加强资源能源生命线保障,提高基础设施在逆变环境中承受、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。围绕"智慧高效",突出科技赋能,加强统筹整合和共享共用,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运行效率。 

三是聚焦目标和问题强化任务支撑。在落实新版城市总规和"十四五"规划《纲要》的19个指标基础上,增加了中心城区45分钟通勤出行比例等6项可监测、可感知的指标,共提出25项指标。聚焦问题、适度超前,细化项目安排,梳理形成了涵盖交通、水务、绿化、能源等领域的动态重大项目库。 

《规划》发展目标 

远景目标:到2025年,基础设施网络布局更加完善,绿色集约、智慧精细水平不断提高,城市品质稳步提升,人民群众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,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基本形成,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。 

保障能力更加充裕——初步构建京津冀城市群2小时交通圈和北京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,全市轨道交通(含市郊铁路)总里程达到1600公里,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300公里,供水能力达到1000万立方米/日。 

服务水平更加优质——中心城区45分钟通勤出行比例达到60%,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%,全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.7平方米。 

发展方式更加绿色——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、二氧化碳排放降幅达到国家要求,碳排放稳中有降,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,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6.5%,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超过14.4%。 

智慧创新更加显著——5G用户普及率大幅提高,千兆宽带接入端口占比达到50%,城市重要功能区域信号灯联网率达到100%。 

运行保障更加强韧——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供水安全保障系数超过1.3,全市供电可靠率达到99.996%,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达到40%以上,主城区积水点实现动态清零。 

到二〇三五年,基础设施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,率先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,推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构架基本形成,安全、韧性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,天蓝、水清、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基本建成,推动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,更好地满足市民"七有"要求"五性"需求。 

《规划》主要任务 

为切实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落地见效,《规划》共安排5方面20项任务。 

1、加快京津冀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 

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,跳出北京在更大区域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要素,推动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现代化都市圈。重点安排了交通互联互通、生态协同治理和能源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任务。 

比如,交通体系中的交通通道与换乘枢纽一体化推进,通过安排轨道交通等快速公共交通方式,加强京津冀区域、中心城与平原新城等区域的快速联系,同时通过综合交通枢纽对不同交通方式间的接驳换乘提供有力保障,实施京港台高铁(丰雄商段)工程、加快京唐城际等区域城际铁路建设,逐步推动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等向环京地区延伸服务,建成城市副中心站、北京丰台站等综合交通枢纽,进一步巩固提升"轨道上的京津冀"。 

再如,在生态协同治理方面,持续推进永定河流域生态修复,新增造林2.5万亩,实施质量精准提升8万亩,同时建立永定河流域生态修复补偿机制,推动区域协同发展,共建共享。 

2、建立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 

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,更好发挥基础设施的先行引导作用,持续提升基础设施的系统性、安全性和可靠性。重点围绕城市交通、水资源保障、绿色生态、能源及安全韧性等方面明确了未来5年的建设任务。 

比如,在城市交通体系方面,加快推进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建设,促进"四网融合",全面提升地面公交服务水平,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层级结构;水资源保障体系方面,不断完善多源外调水格局,坚持控采、压采地下水,建成石景山、亦庄等南水北调水厂,进一步拓展南水北调来水供水范围;绿色生态体系方面,完善"一屏、两轴、两带、三环、五河、九楔"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,建设温榆河、南苑等一批高品质森林公园。 

3、强化重点区域基础设施保障 

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于核心区、城市副中心、平原新城、生态涵养区及重点区域的空间布局优化引领和保障支撑作用。 

重点是坚持优化政务环境与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有机统一,显著提升核心区政务环境品质;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;聚焦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,打造内畅外联、绿海环绕的平原新城;强化交通保障、提升"林""水"生态功能,守护好生态涵养区绿水青山;增强临空经济区、"三城一区"、新首钢地区等重点功能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。 

4、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 

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,以碳排放稳中有降和推动碳中和为抓手,强化水资源和碳排放总量、强度双控,深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减排降碳,助力绿色北京建设。 

主要包含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、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推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等重点任务。力争"十四五"时期,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下降到10立方米/万元以内,水资源节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;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8050万吨标准煤左右,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率先达峰后稳中有降。 

同时,更好保障步行和自行车道路路权,综合交通枢纽优先考虑慢行交通接驳组织及空间分配,引导市民逐步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。 

5、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服务品质 

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统筹,推动基础设施功能优化,提升基础设施服务品质,让市民生活更加便利、高效、舒适。 

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与城市功能融合,复合公共服务、文化娱乐、居住等功能,让基础设施更有温度;着力建立健全覆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全环节的标准规范,对标国家要求、城市发展需要、市民需求动态调整,让基础设施更有尺度;打造高品质生态生活空间以及科技赋能,提升智慧服务管理水平,让基础设施更有精度。 


附件:
 
Copyright@2021 华体在线登录官网 BEIJING GOLDEN RIVER WATER RESOURCES & HYDROPOWER CONSTRUCTION
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:010-80762420 010-80762425